• <strong id="2iuek"><dd id="2iuek"></dd></strong>
  • <input id="2iuek"></input>
  • <option id="2iuek"><noscript id="2iuek"></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2iuek"><td id="2iuek"></td></noscript>
  • 分享到:

    東西問·人物丨辛育齡:白求恩身邊的衛生員,中日友好醫院創始人

    東西問·人物丨辛育齡:白求恩身邊的衛生員,中日友好醫院創始人

    2022年07月16日 1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電 題:辛育齡:白求恩身邊的衛生員,中日友好醫院創始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宋春丹

      2022年6月7日,101歲的辛育齡在自己一手籌建的中日友好醫院病逝。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有時會手舞足蹈,說犧牲的戰友在跟他說話。有時他還會喊:“白大夫!白大夫!”

      1939年5月,辛育齡還是八路軍冀中軍區衛生部一名18歲的小衛生員,被派到白求恩工作隊做“司藥”。

      1984年10月,中日友好醫院舉行開院典禮。作為建院院長,辛育齡在正式開院后僅數月就功成身退,回到胸外科,在手術臺上工作到89歲。

      如今,他終于回到戰友們身邊了。

      “黃金時代”

      1978年,中日雙方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次年12月,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華。其間出席中日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簽字儀式,在演講中他表示,對中國為實現現代化所做的努力,日本將給予積極合作,日方愿意在北京援建一所醫院。

      1981年,中日簽署援建協議,由日方贈款16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億元),在北京修建一所集醫療、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國際醫院,定名“中日友好醫院”。

      1982年5月,中組部調中央結核病研究所所長辛育齡擔任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在北京中醫學院臨時搭建的木板房里,辛育齡開始了兩年多的籌建工作。他在百歲時回憶起那段時光:“那是一個黃金時代?!?/p>

      按照協議,日方為中日友好醫院共投入165億日元,但并非全部現金,而是以物計價,即建材在中國購置,醫療儀器用日本產品。辛育齡曾提出精密儀器購置歐美新一代產品,日方不同意。經日本實地考察,他發現日本醫院80%高端儀器均為歐美產品?;貒筇岢?,希望日方追加投資到200億日元,用于購買歐美高端設備。他又向萬里和谷牧作了匯報,谷牧約見日本駐華大使進行了磋商。

      最終,日方又追加20億日元投資,達成建院協議。此外,辛育齡通過日本民間渠道募集到10億日元,又從國內各部委要到1000多萬元人民幣撥款,基本補上了資金缺口。

      按協議,院區的基建設施、醫療設備由日方無償援助,病房內的寢具由中方配備。建院收尾階段,日本羽毛寢具株式會社表示愿無償援助寢具等,辛育齡經請示衛生部,退掉此前的國內預訂,節省了一筆開銷。

    1983年10月,中日友好醫院院長辛育齡(左三)陪同日本援建專家組負責人井出源四郎(左四)、鳥居有人(右四)考察籌建中的醫院。中日友好醫院 供圖
    1983年10月,中日友好醫院院長辛育齡(左三)陪同日本援建專家組負責人井出源四郎(左四)、鳥居有人(右四)考察籌建中的醫院。中日友好醫院 供圖

      著眼要遠:中西醫結合的窗口

      中日友好醫院設有1000張床位的醫療部和300張床位的康復中心及臨床醫學研究所和高級護校,總編制人員264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885人。那時候的中日友好醫院是中國最大的醫院,且設備都是最高端的。

      當時醫院不能自行招聘,全靠衛生部分配名額。辛育齡請來曾任周恩來保健醫生的卞志強任副院長,從協和醫院請來盧延任放射科主任。經多次協商,中組部特批了50個進京指標,從各省市調來一批專業領軍人員。他又與日方簽訂協議,安排全院科室主任以上人員輪流赴日研修半年、處以上行政人員赴日研修3個月。

      1983年,電子工業部的曾憲法經常參加對日外事活動,被急需日語人才的辛育齡注意到。他去電子工業部調人,對方不放,他說:“我給你們部長治過病,要個人你們還不給!”曾憲法就這樣被調來。辛育齡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經他調配來的人員后來都成長為骨干。

      辛育齡堅持中日友好醫院“起步要高一些,著眼要遠一些”,認為醫院要有“窗口效應”,是現代化管理的窗口、中西醫結合的窗口、國際醫學交流的窗口,也是中日友好的窗口。他確定了“患者至上,文明行醫”的辦院理念,采取了小門診、大病房的格局??紤]到未來老齡化趨勢,病房還設置了無障礙設施。

      他請胡耀邦和鄧穎超分別題寫了院名,請國徽設計者周令釗設計了象征中日友好的院徽,請施光南和喬羽譜寫了院歌《白云之歌》,自己設計了體現中西醫結合的院旗。

      辛育齡還委托為每一家資助過中日友好醫院的中日單位都定制了大理石石碑,這些石碑至今矗立在南花園里。

    中日友好醫院。<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 九州 攝
    中日友好醫院。中新社發 九州 攝

      胸外科的傳統:觸碰肺葉時動作極其輕柔

      1984年10月23日,中日友好醫院舉行開院典禮,兩國領導人出席儀式。那天,辛育齡注冊了中日友好醫院第一個病案號。

      幾個月后,辛育齡辭去院長職務,回到胸外科。

      五六十年代中國很少有醫院設胸外科,辛育齡舉辦胸外科醫師培訓班、指導協助40多家醫院組建胸外科,從1958年到1980年為中國培養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術骨干,中國胸外科從此開始蓬勃發展。他建立起來的胸外科特色鮮明,敢于接收重癥手術患者和手術發生并發癥的疑難患者,還率先在中國開展肺移植手術。

      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宋之乙告訴記者,該科是辛育齡和葛炳生一手搭建的,醫護人員基本都是辛育齡的學生,因此胸外科有傳統、有統一文化,非常團結。

      1986年,宋之乙成為辛育齡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研究電化學治療。辛育齡在參加國際會議時得知荷蘭將其用于治療表皮腫瘤,產生了應用到肺癌治療的想法。1990年,電化學療法被衛生部正式批準用于臨床,至今仍是不宜做手術和不能使用放化療的癌癥晚期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

      那時電化學治療基本用于姑息性治療,費用約500元人民幣,有患者沒條件治療,辛育齡就替他們出錢,費用能減免就減免。為減輕患者負擔,他長期堅持出診不設特需專家號,只設普通專家號。至今,該院胸外科收費仍是能少則少。

      辛育齡手術風格獨到。大多數醫生會在使用剪刀切割組織后,換成分離鉗做鈍性分離,但辛育齡在肺切除分離血管、支氣管時都是直接用剪刀做銳性分離,解剖技術相當過硬,分離血管干凈徹底。這對操作水平要求很高,必須技術純熟。

      辛育齡還給胸外科留下一個傳統,就是盡量不用卵圓鉗夾不切除的肺,而是用棉球觸擋,避免損傷,觸碰肺葉時動作極其輕柔。

      2003年,中日友好醫院被中央指定為SARS防治專病醫院,80歲的辛育齡出任專家組組長,參與每位重癥患者的會診。此后,中日友好醫院影響力提升,門診量激增,應接不暇,現在每年手術量達三千例。2021年,全國有200多例患者肺移植成功,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做了近一百例。

    1972年,辛育齡團隊接待訪問團參觀針麻肺切除手術。中日友好醫院供圖
    1972年,辛育齡團隊接待訪問團參觀針麻肺切除手術。中日友好醫院供圖

      白求恩縫合的傷口:最喜歡講在延安的日子

      胸外科主任辦公室一直給辛育齡留了一張桌子。他有空時會在辦公室天南海北聊天,最喜歡講在延安的日子。

      女兒辛曉梅回憶,辛育齡喜歡玩,會攝影,愛運動,年輕時出差一定帶著泳褲,有一點時間享受生活就一定要抓住。

      85歲后,他受腰病影響走路逐漸不穩,就推著代步車去醫院出門診。他想盡快做腰椎手術,但專家拒絕了,因為退行性疾病已無手術意義,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他對此也明了,但在2008年還是堅持做了手術。他說:“我一息尚存,絕不放棄,我還要干?!?/p>

      89歲那年,他有一天出門診,到中午突然站不起來了,從此再沒能回到胸外科。但他一直希望重新“上班”,積極康復,直到97歲才正式離休。

      2014年11月,當年的日方總設計師浪川宏帶著一盆辛育齡喜歡的蘭花去病房看望他。他格外興奮,高聲說起30年前建院的故事。

      中共建黨百年時,過了百歲生日的他獲得了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

      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仍意志頑強地堅持了近一年。戴著鼻導管,他發音含混但表達清晰地接受采訪。時隔80年,那些前塵往事似乎依然沒有減輕痛楚。

      “白求恩,搶救傷員。1939年,搶救傷員,在前線,在冀中……”他閉上眼睛喃喃地說,“哎呀,真殘酷??!哎呀,真殘酷……”

      因為懂英文,當時辛育齡被派到白求恩醫療隊。大家都說醫療隊離前線太近了,白求恩卻說,越靠近前線越能多救傷員。作為助手,他總是緊跟在白求恩身邊。白求恩上前線,他就用馬馱著藥品;白求恩做手術,他就幫著做傷員分類。

      辛育齡記得,有一次敵人很快就要包圍過來,正好有個戰士腹壁被子彈打穿。警衛員來傳達賀龍的命令,要白求恩立即撤退。但白求恩堅持用冷開水把戰士的大片血跡清洗凈,把腸子塞回去,把腹壁的傷口對起來縫合,再用繃帶把傷口纏好,才跟著轉移。

      有人猜想,辛育齡成為胸外科醫生是受了白求恩的影響,因為白求恩就是胸外科醫生。辛育齡的左臂上終身留著一道瘢痕,那是白求恩為他縫合的傷口。(完)

    【編輯:葉攀】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080yy 久久 亚洲 日本_91人人妻人人_亚洲手机在线人成视频_加勒比久久综合久久鬼色88